關注細節(jié)!如何將視錯覺運用到UI設計界面中?
視覺原理在當下紅火的機械視覺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我們日常工作的UI產品設計中又有什么可能性的呢?今天,我從「視錯覺」這個角度,探索下如何運用在UI上。
視錯覺歷史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里闡述了人類五感: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和聽覺。我們視覺設計師臨時無法在長方形盒子(泛指各種電子設備)內設計味覺、嗅覺和聽覺,而對于觸覺,說到底,我們始終在與這個長方形盒子接觸,但是無法通過對設計內物體的真實觸摸而得到感覺,現實伸出手探尋或步行而感受到距離等,去比較大小、距離等進行認知。由于這個客觀存在,也更加必要我們視覺設計師運用視覺原理與技法讓用戶更容易與機器進行交互。由于如許的熟悉, 我思考了以下這些可能性:
一. 蓬佐錯覺-Line
蓬佐錯覺是有關長短的視錯覺。自從意大利生理學家馬里奧·蓬佐(Mario Ponzo,1882~1960)發(fā)表了相干論文后,這一視錯覺便被稱為蓬佐錯覺,但在這之前,它就早已被人們所熟知。
上圖上下并列的兩條橫線,上面的看起來比下面的長。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由于橫線外側的斜線使大腦覺得有縱深感,認為上面的線更遠一些。長度雷同的線段,位于遠處的應該更長一些,因此上面的橫線會讓人覺得比下面的短。
這一視錯覺在UI運用上,第一個讓我想到的就是Input、Cell或段落間的分割線。各App的長短不同,大多數App都按照iOS或Android Guideline,在各控件左右留P的距離。也有一些不走平凡路的App。
△ 1.攝影圖片分享App-iOS體系;2.回家吃飯-iOS體系;3.記賬軟件-Android體系
△ 1.日志軟件-Android體系;2、3.Uber-iOS體系
圖1截取iOS與Android體系上一些App,設計師使用特別很是規(guī)P距離線。圖2截取了各平臺App左右不留間距的線。從這兩張圖我們可以看到使用各種長短線的都有,并沒有同一標準,最重要是你想要表達什么?在這里蓬佐錯覺是否能幫助到你的UI表達。
手機屏幕的邊界就如蓬佐錯覺中外側斜線,分割線與邊界的距離就能讓人對間隔中左右信息產生或長或短的感受,易讀性也成為考量的一點。在App設計中,全局規(guī)范考慮是特別很是緊張的,知足了單個網頁的視覺必要是遠遠不夠的。前端開發(fā)害怕的是沒有邏輯規(guī)則的不同,只要定義好功能規(guī)范,即使在不同界面使用不同線長短也不是大題目。
簡言之,在定義Line長短時,我們可以更多思考為什么要留邊距、留多少合適、為什么確定如許的長短、是否有邏輯可循、考慮過全局性了嗎、是否與品牌相合、是否能傳達出視覺故事等等。
二. 艾賓浩斯錯覺-Space
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是聞名的研究人類記憶的生理學家,出生于德國,任職波蘭布雷斯勞大學教授。他重要研究人類如何進行持續(xù)性記憶的(題外話: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特別很是有名)。上圖是他發(fā)現的視錯覺圖。位于中心的兩個橘黃色的圓大小雷同,但是看起來右側的顯明偏大。右側橘黃色圓的周圍是小圓,所以看起來比現實的大,而左側的橘黃色圓四周是大圓,因此它看起來比現實的要略小。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 Ebbinghaus-Titchener size-contrast illusion and (B) Delboeuf illusion.
艾賓浩斯錯覺在現實應用中特別很是廣泛,行使我們身邊的東西,進行排列組合,就可以確認發(fā)現視錯覺。艾賓浩斯錯覺加上德勃夫錯覺(Joseph Delboeuf illusion)和萬辛克(Dr.Brian Wansink)、薛爾特·梵·依特森博士(Dr.Koert van Ittersum)的研究證明,人們的進食量會被盤子的大小與顏色所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會被這些視錯覺而影響真執(zhí)行為。
△ Desserts served on different coloured plates at the Institut Paul Bocuse Research Centre in the study by Piqueras-Fiszman
△ The strawberry-flavoured mousse served from square, round and triangular plates in the study by Piqueras-Fiszman
△ The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plate arrangements utilized by Zellner et al. 64. In the coloured presentations, the lines of tahini were green and the dots were red.
在食物與餐具的關系中,已經被證明的效果能否在我們UI界面中運用呢?
上圖是根據Google color tool搭配出的兩組配色,左右圖中空間格局完全雷同,但運用不同深淺,色相會給人有左邊空間更狹小,而右邊更寬闊的感受。
左右圖中的原點大小其實是完全同等,但在左圖中感覺較小,而右圖較大。艾賓浩斯錯覺與德勃夫錯覺能在界面空間上起到顯明作用,我們可以遵循這個理論工具為我們的設計服務,更好的表達功能重點,在空間中表現結構關系。
三.卡尼莎三角–Iconography & Texture
蓋塔諾·卡尼莎(Gaetano Kanizsa,1913~1993)是意大利生理學家。他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建立了「生理學研究所」,為意大利生理學研究做出了偉大貢獻。
在卡尼莎發(fā)現的視錯覺中,最有名的是發(fā)表于1955年大家所熟知的下面的「卡尼莎三角」。這個視錯覺注解我們的大腦把現實上不存在的三角形輪廓線畫了出來。我們把根本不存在的輪廓線稱為「主觀輪廓」。
上圖可以看到,在圖形的中間有一個現實上并不存在的白色三角形。這是由于大腦在觀察的時候自覺將線段連接起來形成了完備的圖形,而且這個視錯覺在各種類似圖形上都成立。
卡尼莎不僅作為生理學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他也是一位活躍的畫家。在她的繪畫中也不乏行使視覺錯創(chuàng)作的作品。
△ Gaetano Kanizsa,[Omenone] 1977- olio su tela. cm50x70
△ Gaetano Kanizsa,[Uovo] 1975- olio su tela. cm50x70
卡尼莎錯覺其實可以在UI的Graphic中運用,當然,每個設計師都要評估這個工具是否與公司品牌與視覺語言相和。
在市面上暫未看到完全運用卡尼莎錯覺的icon作品,但我們時??吹轿催B接完成的icon設計,但這些未連接完全的icon并不會造成我們認知上困難,這是由于大腦幫助我們主動補全。
而說到材質,我們不得不提到Google推出Material Design(之后簡稱為MD)后,MD在Graphic明暗交界處使用了顆粒狀來表達材質,這是MD紙質表達的連續(xù)。
在Graphic中,大家也慢慢開始相沿MD的材質表達,之前某廠App升級也在Graphic的材質上做了更加大顆粒全圖片材質表達。
從圖形、顏色、材質自己來說沒有任何題目,在手機上表現也是挺漂亮,但這個顆粒感材質是如何與全局視覺系統(tǒng)聯系的?在細心閱讀了他們設計概念/思路中視覺打法這一段,并沒有找到答案。作為偕行,也沒能在產品中看出些材質同一性的端倪來,如今看只是為了做材質而做材質,在團體材質上并沒有貫通。
提出卡尼莎錯覺可以嘗試運用在icon或graphic設計中,可以更坦蕩思維,多做嘗試,小小圖片也有大大世界。
四. 馮·貝措爾德效應–Color
在太陽照射的光波中,可見光是特別很是狹窄的,我們只能看到區(qū)間在400-700nm的波長。
在了解色彩視錯覺前,我們必要知道什么是色彩。在學習什么是色彩時,有一個理論讓我特別很是詫異——色彩是大腦的感覺。感覺?什么!我看到的花花世界都是感覺?
接著,我來轉述一下為什么說色彩是大腦的感覺。光照射到蘋果上,而蘋果外觀只反射特定波長的光,其他光會被吸取,所反射的特定波長的紅光被人收入眼簾,那么感覺就是紅色。
當代科學注解,因為不同對象反射光的波長不一樣,人類才能感受到各種各樣的色彩。而且,映入眼簾的光北視網膜細胞轉換成旌旗燈號,通過神經傳達給大腦,至此才第一次有「是紅色」的感覺。但是,偶然候對雷同波長的光也會有不同的色彩感覺,那就是視錯覺。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如衣服上看到的色彩,并非色彩自己,而是吸取波長后再反射的色彩,染料自己的顏色未必是最終我們看到的顏色,其中的原理如同上面那個蘋果的光學反應。
上圖看到1.那里有一條顯明的豎著的亮線,2.那里有一條顯明的豎著的暗線。但是將線與其他部分相比較,并非更亮或更暗一點。從1.到2.只是慢慢變暗。這種視錯覺被稱為馬赫帶,是大腦為了消滅區(qū)分明暗分界線而產生的。
了解了我們大腦是如何認知色彩后,我們再來看一下什么是色彩夾雜?
上圖中左右兩邊顏色完全同等,但中心顏色被周遭顏色影響。
當一種顏色被另一種顏色圍困,或者另一種顏色作為背景的時候,那么這種顏色就會看起來很接近四周的顏色或者背景顏色,我們把這一征象稱之為色彩夾雜。它屬于一種色彩視錯覺,又被稱作馮·貝措爾德(Wilhelm von Bezold,德國氣象學家,1837-1907)效應。
通常我們定義App色彩調性有幾種常用類型:無色彩、單一主色、主次色彩搭配。色彩視錯覺的色彩搭配讓我想到了MD的色彩Guild-line,在不同色彩環(huán)境中無論哪種類型,都能通過四周色彩來影響主色,并讓四周色幫助你表達App的情感。
所有的理論工具都是服務與你想要表達的中間思想,無論這個思想是為了推品牌,照舊只想把單個網頁功能做好,我們必要記得要在視覺各細節(jié)中始終讓其貫徹。在此,我只是拋一些磚,統(tǒng)統(tǒng)都只是個開始,盼望能幫助到大家在各自的產品上有更多的嘗試?;ヂ摼W視覺設計才剛剛開始,必要我們一路努力!
最后附上彩蛋,讓我們一同看看在未意識到有視錯覺這一概念的公元前,人們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作品。
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的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上有兩座建于17世紀的雙子教堂。右側的教堂面積大于左側的,但右側的教堂屋頂扁為橢圓形,因此看起來保持了平衡。
生于16世紀佛蘭德地區(qū)(現跨越比利時、荷蘭、法國的一個區(qū)域)的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耶穌下十字架》。右側穿黑色衣服的人物所登的梯子,在人物的上方和下方錯開了(如圖)。有一種觀點認為,魯本斯細致到假如畫成直線的話就會出現波跟多夫錯覺(大家本身去查吧~),梯子會看起來上下錯開,因此才特地將梯子上下錯開畫。這個觀點由加拿大溫尼伯大學的陶珀(D.R.Topper)發(fā)表于1984年。
紅色線是下面的梯子向上的豎直延長。本來應該按照這個線畫出來的,但現實上梯子畫在藍色線位置。
迎接關注點融設計中間DDC微信公眾號:「ID:DR_DDC」
本文地址:http://www.likemindfilms.com/tutorial/di3893.html